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2009 (Art Beijing 2009)
莊普 、吳天章
2009. 04. 26 — 2009. 04. 30

│展覽介紹及展覽作品明細

■莊普(1947-)

莊普,〈印空十五形〉系列,2009,15pcs,壓克力顏料、畫布
莊普,〈只取一瓢〉,2008,裝置藝術

莊普曾至西班牙留學,繪畫風格融合中西。受中國印拓的傳統啟發,他將「繪 / 畫」異化為一種「轉印」的概念。他透過印章取代畫筆,所以,當印章附著了顏料,在畫布上印壓之後,留下凹凸相對鮮明的觸感與痕跡。每一次的轉印動作,只以公分見方為單位;每一次的印壓,也因為顏料的厚薄不同,以及每一次手感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印觸痕跡。如此一來,印跡的增生、疊壓與交互覆蓋,譜出了一種深具觸感的密實厚度。與其說這是繪畫,還不如說是一種量塊的編織。

這次莊普將展出2009年全新作品〈印空十五形〉系列作品及2008年之裝置藝術作品〈只取一瓢〉。〈印空十五形〉系列作品延續他繼往的創作風格,以連續印記的操作方式作畫,透露出一種如聖嚴法師所說:「透明清澈自然而然會變成開悟」的人生哲理與佛學思想。作品裡的色彩及隱約形體似馬賽克的視覺中心浮現,畫作裡沒有所謂的定點、散點透視原理,他先在畫布上畫出無數個整齊的小四方格子,然後在每個小方格子上以固定的幾種顏色重覆地「印」出相似的圖形,反覆中帶有秩序的節奏,畫面由簡單趨向複雜,又由複雜回歸簡單,營造了一種想像的空間,如同人生的頓悟一般。〈只取一瓢〉是一件裝置藝術作品,莊普透過日常生活裡的湯匙,刻印著世界上著名河流的名字,湯匙象徵著河川的源頭,再透過棉線的綑綁,宛若河流的延伸,作品整體的概念,讓人去反思,在同一個空間裡所謂的起點和終點,並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在那空間裡所有東西都存在同一個地方,也就是莊普所講的四海一家概念。

 

■吳天章(1956-)

吳天章,〈日行一善〉,2007,雷射相紙輸出
吳天章,〈瞎子摸巷〉,2008,雷射相紙輸出
吳天章,〈夙夜匪懈〉,2008,雷射相紙輸出
吳天章,〈同舟共濟〉,2002,雷射相紙輸出

吳天章的作品是以「安排式攝影」(Set-up Photography)手法進行創作,拍攝者在拍攝之前就已構想好所需元素,透過裝設、擺置進行實際拍攝,藝術家猶如電影導演掌握著全盤畫面,從角色扮演、服裝、道具乃至於背景皆出自其手。他說:「攝影是一種用永生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基本上是一種過去式死亡的行為」。他認為,當你按下快門的那一岔那時間就死了,當時的時間已經喚不回來,可是遺留下來的「照片」卻彷彿是永恆的。選擇「攝影」做為他的主要創作媒材,就是要兼具這種「死亡」和「永恆」的弔詭特質。說穿了,他說他的作品就是「遺照」,一種將生前最美好的身影留駐,並把時間封存,同時把靈魂「鎮懾」起來的技術。

「懾」,取的是「鎮懾」,意指鎮壓威嚇,使心生恐懼;而「震懾」意指震驚恐懼。「相」指的是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例如:相貌意指經過時間變化後,產生的許多不同的外貌,而變相是指本質沒變,但外在形式或方法改變。台灣攝影家阮義忠的「中國攝影史」著作中曾提到,當十九世紀西方的旅行攝影家、貿易商人和傳教士將攝影器械帶進中國時,清末中國人看到當時的閃光燈「鎂」光乍閃,就能留下黑白靜態相片和會動的黑白影像,錯以為那個玩意兒會攝取人的靈魂,而驚嚇不已。

在攝影術未傳入中國之前,人們為了保存容貌的形象,只有借助傳統畫師的手繪。畫活著的人叫「小照」,畫死者謂之「影像」,這兩個名詞組合起來成了「照像」,也就是中文「照相」的前身。他從「照相」這兩個字的古早意義延伸出「懾」、「相」的概念,探觸到攝影的本質—把「時間」封存起來,和其具有震懾人心、靈魂等心理狀態之原始意含。換言之,將「懾」、「相」這兩個字的原始本義,與攝影的本質,與台灣民間的死亡文化連結在一起,創造出人世陰間的詭異意象,為他這系列數位影像作品想要表達的概念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