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4台灣前衛文件展─媒體痙攣
林冠名 、吳季璁 、張暉明 、黃秀玲 、曾御欽 、陶亞倫 、曾偉豪 、涂維政 、林景瑞 、吳天章 、陳界仁
2004. 11. 19 — 2005. 01. 23

│展覽介紹

CO4台灣前衛文件展─媒體痙攣
文/策展人袁廣鳴

「痙攣」在病理學裏,指的是一種不自主的肌肉抽蓄反應;在大量快速、不斷更新的資訊電擊下,「痙攣」是一種持續的身體短路現象;在超現實主義的布列東眼裡,「痙攣」則是藝術當中一種不自主的突然煞現而不可抗拒之美。

十九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不僅帶來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改變了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二十世紀末的通訊革命,則是徹徹底底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觀念。

伽俐略的物理機械時代「以望遠鏡觀看算不算參加了彌撒?」這樣的神學問題到類比時代電視現場轉播的彌撒算不算是參加了一場彌撒?而今數位時代,科技媒體狂熱份子大力鼓吹的全盤遠距教學,甚或藉著感應器及震動器的網路遠距性愛,算不算上了課,算不算做了愛?法國哲學家維希留(Paul Virilio)一方面認為電腦虛擬文化取消了傳統以來的文化所擁有的「超越」(transcendental)價值,另一方面又指出電腦虛擬世界取消了原本真實世界中「距離」之於人類感知的必要性。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也認為互動媒體的出現與廣泛運用,造成的顯著結果之一,即是「距離」的抹去與消除的觀念,兩人的觀念可謂不謀而合。資訊電擊下的的藝術家,身處於科技媒體的愛恨情結當中,勢必會敏感地向媒體本身反撲─縱使處身於媒體痙攣的狀態中。

新媒體,新藝術?

十年前,台灣從事媒體藝術的藝術家,屈指可數;十年後的今天,媒體藝術似乎一片欣欣向榮,前景看好。官方的支持力量,有來自政府推動的數位創意產業, 以及各公私立大學院校相繼成立的數位相關科系;另一方面,各種即將成立或已成立的相關新媒體藝術機構也以傳教士心態大力鼓吹,各種媒體藝術相關的大型國際展覽、座談會、演講、補助如雨後春筍讓人應接不暇。然而,繁華榮景的背後,當我們重新盤點這些作品及其內容時,我們不禁要懷疑,媒體藝術是否成了當代藝術的保障名額,允許以特別寬容的尺度審視;在各式各樣標榜多元的展覽拼盤中,它們成了不可或缺的固定菜單。也許是基於追趕潮流,或者是不得不的攀比?媒體藝術在當代藝數的舞台佔盡了競爭的優勢。然而,這種挾品種優勢所形成的樂觀表相究竟只是一個短暫而特殊的過渡,在媒體的基本語言普及成熟之後,我們將會用一把正常標準的尺來重新度量。

從所謂的「前衛」那一點,奮力往回走

於是我們對於標榜高科技或以遊戲為本質的酷炫互動性作品已開始麻痺,甚至厭倦,其中的問題除了前文已述的之外,就是我們使用著相同的工具、相同的技術、類似的觀念,例如已變成非常普及的工具如:電腦、Flash、剪接軟體及互動介面等制約了我們的創作,使得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難逃相似的結果及重複的形式。新媒體的「前衛」精神,不知不覺間,成為某種程度的「學院派」。

當然,媒體藝術若從錄影藝術算起,不過四十來年,這當中勢必還有些領域尚值得開發,例如物理性的、生化的、醫學的、自然現象、微細科技、聲音裝置等媒體藝術,但不能只靠媒體靠近藝術以至藝術熾熱顯現而已,而是在雙方個自獨立或若既若離的間距中顯現其靈光。當我們從事媒體藝術的創作時,對媒體本身需要有一定的懷疑感,最好在創作的過程中適時的戒掉媒體,戒掉我們所熟習的工具及技術,或者、不合理的使用媒體,非法的使用媒體,當一切都行不通時,乾脆停止思考,讓媒體及技術的本身以其自身的面貌被展現。

本次展覽作品雖多以科技媒體為創作工具但不以高科技為導向,雖以痙攣為主題但堅持抗拒聳動及媚俗的方向;這次展覽希望藉由此極具當代性的創作科技工具與藝術家極富內省精練的態度,將當代媒體藝術的風貌拉回到古典美學上。也就是說,一切往回走,從所謂的「前衛」那一點,奮力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