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根
蔡根|玩物以明志 乘物以遊心
01
關於蔡根 About Tsai Ken

我創作的核心,
是在尋找材質間的差異與契合;
先材質後形式。

 

物我之間的關係才是我在乎的。

 

|蔡根1

 

|藝術家蔡根(1950-)  |蔡根三芝工作室

 

蔡根1950年出生於台北,1972年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科,學習人體塑造逾十年,作品曾獲得前輩雕塑家陳夏雨的讚美,只是對於人體塑造,蔡根有感於主題上的侷限,直到1983年蔡根有機會走訪歐美國家,成為他藝術生涯重要轉捩點。

 

人體是美的,這點很難去否定。

 

從美的造形作為訓練的開始無可厚非,但是一件作品除了造形的美之外,還該有什麼?

 

這是作了好幾年人體塑造後,一直思考的問題。

 

|蔡根2

 

當時的台灣藝術教育深受西方美術思潮影響,在藝專期間,蔡根大量習讀西方畫冊,深入揣摩及研究,在1983年的旅途中,蔡根參觀歐美各大美術館,深覺在西方文化上超越西方是不可能的,3他中斷創作兩年,決定尋找一個全新的方向。

 

觀察到西方藝術中,雖有其完整的一套認知的背景,但是否適合一個東方人去學習?或學習得來?對此,我持保留的態度。

 

反觀自身對於母體文化的根源又是模糊的,也不知如何切入。放下了西方美術史,也避開了中國美術史的直接探求,我企圖從生活裡直接尋求,回到自身生命的思辨。

 

|蔡根4

 

蔡根1985年進入藝術學院任教,負責木工坊的教學,他將廢棄木材膠合再進行雕刻,是繼泥塑造形之後,他第一個發現的材質。蔡根從合成木材出發,陸續加入了石頭、鐵線、枯枝、廢棄傢俱等複合媒材,並在撿拾、搜集的過程中,保留了部分材質的原始樣貌,將「現成物」置放於作品中。在1997年「飛行‧非形」個展中,蔡根發表了「創作不再以造形結果做為出發,而在於材質之間的互相關係之處理」,成為蔡根最重要的創作語彙。

 

 |蔡根,〈飛行(三)〉(局部),1997,56x34x206cm,複合媒材

 


蔡根,〈飛行(三)〉,1997,56x34x206cm,複合媒材
更多
   

 

蔡根的創作主題與自身經驗出發,起初幾次個展著重在家庭倫理的討論,這與蔡根當時年近四十,擁有人子、人夫與人父三重身分有關,後蔡根舉家遷移至三芝,在山林與大海之間,發現自然與生命之間的對證。5

 

蔡根中年之後,重啟閱讀孔、孟、老、莊等典籍,逐漸沉澱出自我對生命的體悟,像是老子的「大象無形」,與莊子的「乘物以遊心」,有別於西方美術觀念,一種回歸本心的東方思惟探查。

 

從老子言錄裡讀到「大象無形」,找過很多的註解版本,企圖了解它的真意:從事視覺的創作,但一直認為圖像的最高境界是在它發出訊息之後,這個圖像後退到背後,留下的是經由圖像凝成的某種感覺和觀賞者的心靈產生的化學作用。

 

視覺藝術的圖像是重要的,但它不能僅捉住觀賞者的眼睛。

 

「大象無形」就形成了我探尋的一個高目標。

 

|蔡根6

 

在我生命理念中,萬物皆相對而立,相因而成。在生活中我一直企圖去印證它的可能;在創作四十年之後,放掉技巧忘掉工法,只運用物件的組合來成全這個理念。

 

也合應莊子所說:乘物以遊心及我個人玩物以明志。

 

|蔡根7

 

 |蔡根,〈地毯上的庭園〉(局部),2019,290x80x60cm,複合媒材

 


蔡根,〈地毯上的庭園〉,2019,290x80x60cm,複合媒材
更多
   

 

蔡根年近四十舉辦第一檔個展,然後以兩年至三年一次的頻率,持續發表作品,表達他對生活的感知、和諧與美,在眾多美術浪潮下,蔡根仍保有自己的創作語彙,藝評家廖仁義曾經如此評論:

 

蔡根是一位能夠將深刻細緻的藝術思想隱藏在他雕塑作品的外表之下的藝術家。

 

而且,他也是一位既能夠理解從現代雕塑到當代雕塑的思想演變,卻又能夠在自己的思想脈絡中持續探索自己問題的藝術家。

 

|廖仁義 藝評家8

 

 

 

 

1 蔡根,〈形無有 素任何─我形我素 創作自述〉,《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乘物以遊心 蔡根個展》,2015。
2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3 「偶然的機會,蔡根到國外去旅行,親眼目睹他曾經在畫冊上反覆觀賞的雕塑原件,深受感動。也慢慢興起放棄以寫實技法創作人像的想法。因為他發現在旅行中所見西方文化裡豐富有力的肢體語言,却不是從小教導我們謹言慎行的文化中所熟悉的。」(蔡芷芬,〈擷取生命轉折的痕跡──看蔡根的線性雕塑〉,《藝術家》,1997,vol.271。)
4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5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6 蔡根,〈飛行‧非形展後記〉,《飛行‧非形 蔡根1987─1997》,1998。
7 蔡根,〈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 乘物以遊心 創作自述〉,《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乘物以遊心 蔡根個展》,2015。
8 廖仁義,〈從借物抒情到借物造境─蔡根雕塑作品的造型思想〉,《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02
創作表現 About His Works

─以材質出發─

 

蔡根1985年進入藝術學院後,雕塑的材質從泥塑轉為了合成木材,在第二次個展後加入了複合媒材,保留部分材質的原始面貌,將「現成物」加入作品。「現成物」的使用是蔡根對生活與自然的觀察,也是老子說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老子常說:「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若我們相信萬物皆有其自律性的本能,他們當然會「順其本性而安於其位」。

 

這個觀念跳了出來,於是我開始試著讓材質的本性盡量保留。

 

以往,在創作上駕馭材質的作法也盡可能降低,不將個人的意識強壓在材質上;避免將材質當成一塊材料,只是自己「取材」的對象,轉而將材質當成一個直接可以表達語言的媒材。

 

|蔡根9

 

 |蔡根,〈山上家園〉(局部),2012,94x76x180cm,複合媒材

 


蔡根,〈山上家園〉,2012,94x76x180cm,複合媒材
更多
   

 

蔡根以材質為出發的「現成物」創作表現,除了源自東方老莊哲學,在西方雕塑觀念發展中,可溯及杜象(Raymond Duchamp 1876-1918)的「現成物」觀念,以及1950年代將不同媒材物件(尤其指廢棄「現成物」)集合成立體作品的「集合藝術」流派(Assemblage)。楊照在蔡根1997年「飛行‧非形」個展,對於蔡根使用「現成物」的創作脈絡有一段評論:

 

西方前衛造形藝術裡,講求把工業製成品抽離既有脈絡,製造出異化的衝擊。馬桶成為美術館裡的陳列品,馬桶還是馬桶,凸顯出來的變異是那個原有的脈絡、原有的生活氣氛。這樣來檢討、甚至批判我們的生活常規。

 

蔡根對待生活的態度,相對就溫和多、體貼多了。他非但不是把物抽離錯置,而是把各種物質原本歧異多元的脈絡感,一起帶進來,想盡辦法給它們一個大家的舊脈絡舊意義都並存安置的環境,一個尊重個體、部分個性的場所。

 

|楊照 藝評家10

 

蔡根使用的材質多半來自生活,蔡根的家與工作室都在山海環抱的三芝,有自然生成的物件,如枯枝、羽毛、蟬殼、石頭等,也有人類生活痕跡,如鐵絲、花布、鳥籠、廢棄家具等,蔡根將其一一收集並仔細分類,時不時進入工作室省視材質,當他被材料某些特質吸引時,組合作品的念頭就會開始發酵。11

 

人與萬物的相處有兩種可能,不是相刃就是相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相刃相靡都是互為的關係,因為彼此不同而有差異,我們可以選擇,互相尊重、互相欣賞或互相衝突、互相對抗。

 

我的創作由生活而來,而生活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我和外界(萬物)相處的態度與其關聯。

 

|蔡根12

 

蔡根認為「材質無貴賤,正如人人均是平等」,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主要的任務是發掘各種材質的自我生命特性,試著在作品中組合置放,讓材質充分展示自我,藉此傳達他對生命的感受。

 

 

 

 

─不以形式思考─

 

是不預設任何立場,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蔡根13

 

蔡根在1997年「飛行‧非形」個展中提到:「早期做雕塑都是預先想好造形,甚至有草圖模型,再決定某種材質去執行;現在的創作程序已完全不是如此,每天進工作室,沒有預先安排的進度,只是很隨機的讓它自然醞釀發生。」

 

在雕塑創作上,蔡根認為形式只是媒介,人們透過眼睛看到外在世界的形式,再由看到的形式轉而為心理層面的感受,過程是先眼而後心,先形式而後感受,而當人們觀看作品進入到感受,形式勢必退去,由形而下轉為形而上。14

 

無論是最美的景色,最完美的造形,給我們的就是一種內心深深的感動。

 

當進入內心的感動,形式就退出了,因為形式它只是個媒介,介於人與外在世界之間。

 

|蔡根15

 

 |蔡根,〈山居四則〉(局部),2020,180x64x130cm,複合媒材

 


蔡根,〈山居四則〉,2020,180x64x130cm,複合媒材
更多
   

 

 

 

 

9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10 楊照,〈自然與不自然之間─閱讀蔡根〉,《飛行‧非形 蔡根1987─1997》,1998。
11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12 蔡根,〈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 乘物以遊心 創作自述〉,《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乘物以遊心 蔡根個展》,2015。
13 蔡芷芬,〈擷取生命轉折的痕跡──看蔡根的線性雕塑〉,《藝術家》,1997,vol.271。
14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此處原文使用了「形象」,經藝術家同意,改以「形式」統稱。
15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此處原文使用了「形象」,經藝術家同意,改以「形式」統稱。
 
03
造形情境 Formal Settings

如果將蔡根的雕塑作品以造形情境進行概括性區分,可以簡單分為具有可辨識具體形象的藉物「造象」,以及描繪山水庭園風景的藉物「造景」。

 

值得注意的是,蔡根雖然在創作表現強調「以材質出發」以及「不以形式思考」,這並非等同於蔡根背離了原有造形的要求,在他的表現手法上,仍講究對稱/平衡、支點/重心、流動/靜止、色彩/塊感的視覺要件。16

 

藉物「造象」

 

蔡根早期的泥塑作品沿襲著寫實人物造形的傳統,造形上強調體積與量感,整體渾厚圓滿,蔡根重視家庭關係,家人成為了他最常塑造的對象,〈全家福〉(1982)是蔡根在泥塑時期的最後一件作品,雕塑底部是代表父親的藝術家本人的頭像,妻子及兩個女兒則以縮小比例置於頭像上,父親的造形寫實肅穆,表情堅忍剛毅,妻女三人的造形則偏向原始簡樸,此件作品可視為蔡根表示他對珍貴家庭的責任的重要紀錄。

 

 |蔡根,〈全家福〉(局部),1982塑造 / 2006裱貼,24x21x65cm,複合媒材

 


蔡根,〈全家福〉,1982塑造 / 2006裱貼,24x21x65cm,複合媒材
更多
   

 

蔡根創作生涯大部分的作品,皆依循著「以材質出發」以及「不以形式思考」,蔡根曾經說過:「如果作品的造形去除了具象,觀賞者就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他們個人的想像與感受。」也因此蔡根的作品常被歸類在非具象或是抽象範疇。

 

但蔡根其實並不排斥以可辨識的具體形象進行造形,在蔡根幾十年的雕塑生涯中,「造象」是他最初進入雕塑的初衷,是他熟悉的領域,也是他私下的日常功課之一。

 

在蔡根近幾次個展中,皆有具體形象的作品,在2009年「大象無形」個展,蔡根發表了《佛無象》系列與《大象無形》系列作品,表達他對於形象的探討,包含現代藝術以來致力於擺脫視覺形象的趨勢,以及他認為藝術創作不該拘泥形象,而應達到心靈的感動。17

 

 |蔡根,〈佛無象(一)〉(局部),2007,45x28x115cm,複合媒材

 


蔡根,〈佛無象(一)〉,2007,45x28x115cm,複合媒材
更多
   

 

《佛物象》系列起因於蔡根在工作室中無意識地纏繞鐵絲,鐵絲在不知不覺有了形體,蔡根覺得有些像佛頭,進而塑造了佛頭的形象,但因為手塑鐵絲有其侷限,佛頭只有大致輪廓,觀看者卻仍能立即辨認那就是佛頭,蔡根因此有了「佛無象」的想法。

 

蔡根認為在華人世界中,佛像的造形已經深植人心,多數的人只需遠遠一看,便能認定那就是佛像,所以佛像其實沒有真正具體的形象,也就是「佛無象」。藝評人廖仁義進一步評論,蔡根《佛無象》系列在造形上似有似無,「意味著佛之偉大不在其象,也意味著虔敬不該拘泥形象」以及「佛之為佛,在其佛理,不在佛像」。18

 

《大象無形》系列直接展示了「大象如何無形」,蔡根製作了一隻隱身在白色背景的白色大象,同時製作了一隻站在彩色花布前,身上也是塗滿相同花色的大象,兩隻大象一白一花,都在自己的世界中隱藏於無形,這兩件作品象徵兩種世界,一聖一俗,但聖也好俗也罷,大象終究無形。19

 

在2015年「我形我素」個展中,蔡根發表《手印》系列作品,蔡根日常生活時常塑造手部,造形上不以現實人體比例為侷限,有的強調厚實的手掌,有的強調纖細拉長的手指,在〈手印(一)〉作品中,置於視覺中心的手,拇指與食指相捻,讓人聯想到佛手手印,周遭以線性材質環繞,一段線條接上一根蓮藕高聳在上,另一段線條接上羽毛指向左方,佛手正坐其中,蔡根延續早期複合媒材時期的嘗試,將一個形量固定的靜體雕塑有效地和一種無線向量的線性流動接駁,使作品的能量可以有效地擴充並釋放到整個空間去,20展現出作品輕重虛實的完美平衡。

 

 |蔡根,〈手印(一)〉(局部),2012,199x33x230cm,複合媒材

 


蔡根,〈手印(一)〉,2012,199x33x230cm,複合媒材
更多
   

 

 

 

 

藉物「造景」

 

藝評家江衍疇從蔡根作品中的「立意」以及「空間手法」,提出了「造景」思維:

 

造景作品一向以「立意」為貴。

 

先釐定主題,賦加典故,再感懷明志,謀思情境,繪畫、造園、器物的製作莫不如此。特別是桌案文房用品,除了用料精細之外,每每鐫刻書畫人物,藉以明志。

 

在表現手法上,蔡根也從造園藝術得到靈感,將雕塑空間布置成活潑多樣。古典造園注重「景到隨機,不拘方向」,空間構成並沒有一定的型態,蔡根的作品中流露這種隨性特質。他的雕塑多採用置放、搭接的結構方式,不強行固定,也不限制擺設的位置。大型作品都到現場組合,視覺呈現融入動線考量,隨機調整,和造園理論「因料構形」、「巧於因借」不謀而合。

 

|江衍疇 藝評家21

 

蔡根曾提及對於中國古代文人生活風範的嚮往,古代文人對於己身的修養心境體現在字畫、生活器皿,並將之妝點在居家生活之中,以此抒懷明志,此種文人意境時常盤旋在蔡根腦中,蔡根便以藉物「造景」作品作為回應。

 

文人的生命裡,不時用各種方式,提醒他們在自身的修為;也在他們的生活裡,將周圍的視覺盡其所能地,將生命的追尋化為圖像來裝飾。

 

|蔡根22

 

創作是當下生命的狀態的一種反映,每日的生活都是生命的印證;我很直接以自己的感受切入,我行我素。

 

|蔡根23

 

蔡根在2006年「靜物」個展中發表了一系列「壁掛式」作品,摹擬中國水墨的畫意和情境,以〈有風的日子〉(2003)作品為例,蔡根用樹枝、石頭、鐵條、木窗等現成物,組成了一幅山水風景,左方的樹枝縮影山林,右上方的石頭代表雲朵,右下方的方框與小石代表池塘與溪石,而所有材質都往右邊輕輕傾倒及延伸,呼應著〈有風的日子〉的命名,彷彿看見了一幅描繪窗外微風吹拂的自然景色。

 

在蔡根壁掛式作品中,各種材質的使用並沒有固定的造形原則,有時候石頭是雲,有時石頭是溪石,有時石頭是底座,如果僅以西方抽象雕塑脈絡來看,而沒有帶入中國的水墨意象,便無法從材質的塊體與線條辨別出山林、雲朵與疏窗,亦無法由空間構成中領會恬淡清遠的畫趣。24

 


蔡根,〈有風的日子〉,2003,132x86x45cm,複合媒材
更多
   

 

 |蔡根,〈有風的日子〉(局部),2003,132x86x45cm,複合媒材

 

相比壁掛式作品的居家裝飾風格,蔡根另一種藉物「造景」作品,體積相對龐大,構築出一方天地,以2009年「大象無形」個展的〈書案風景〉(2008)為例,此件作品往水平空間橫向延伸,兩張長形書案前後相連,書案上橫放著瘦長枯枝以及李義弘先生的書法作品,唯一的垂直視覺落在書案交界處一盆插在木炭中的枯槁蓮藕及荷葉,蔡根構築出一方文人書案景象,書案上散落著書法作品,以及刻意擺放的植栽裝飾,而就在時光的流逝中,書案書法依在,荷葉樹木已枯,滄海桑田,但似乎又有東西是能夠真正留下的。

 

 |蔡根,〈書案風景〉(局部),2008,420x120x90cm,複合媒材

 


蔡根,〈書案風景〉(局部),2008,420x120x90cm,複合媒材
更多
   

 

 

 

 

16 陳永賢,〈木、石合唱 談蔡根雕塑〉。
17 廖仁義,〈從借物抒情到借物造境─蔡根雕塑作品的造型思想〉,《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18 廖仁義,〈從借物抒情到借物造境─蔡根雕塑作品的造型思想〉,《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19 廖仁義,〈從借物抒情到借物造境─蔡根雕塑作品的造型思想〉,《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20 石瑞仁,〈談蔡根的「線‧遊戲」展〉,《線‧遊戲》,1996。
21 江衍疇,〈入畫造景,遇物成趣─蔡根雕塑作品裡的視覺情境〉,《靜物2006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6。
22 蔡根,〈創作自述〉,《大象無形2009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9。
23 蔡根,〈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 乘物以遊心 創作自述〉,《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乘物以遊心 蔡根個展》,2015。
24 江衍疇,〈入畫造景,遇物成趣─蔡根雕塑作品裡的視覺情境〉,《靜物2006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2006。
04
出版紀錄 Publications
 

蔡根(1950-)
《我形我素:蔡根個展》
2016
21.5x25cm (184頁)
蔡根出版

更多
   
 

蔡根(1950-)
《大象無形:蔡根2009個展》
2009
21x25cm (84頁)
大趨勢畫廊出版


更多
   
 

蔡根(1950-)
《靜物:蔡根2006個展》
2006
21x25cm (144頁)
大趨勢畫廊出版

更多
   

 

05
展場紀錄 Exhibitions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6
藝術家介紹 about artist
蔡根
蔡根
Tsai Ken
1972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科
1950
出生於台灣台北
個展
2023
【如是我見】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
2015
【我形我素──玩物以明志,乘物以遊心】蔡根個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4
【它似藝術】蔡根個展,淡水藝文工坊,新北市,台灣
2010
【耕形四十】蔡根個展,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桃園,台灣
2009
【大象無形】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
2006
【靜物】蔡根個展,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
2000
【圓瓜‧瓜園】蔡根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98
【蔡根譚】蔡根個展,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新竹,台灣
1997
【飛行‧非形】蔡根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96
【線‧遊戲】專題展,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台北,台灣
1995
【生活如是】蔡根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93
【蔡根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90
【雙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07
作品選件 Selected Works
01
全家福 1982塑造 / 2006裱貼|蔡根
尺寸 24x21x65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全家福 1982塑造 / 2006裱貼|蔡根
02
飛行(三) 1997|蔡根
尺寸 56x34x206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飛行(三) 1997|蔡根
03
有風的日子 2003|蔡根
尺寸 132x86x45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有風的日子 2003|蔡根
04
量塔 2004|蔡根
尺寸 44x44x250cm, 43x42x233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量塔 2004|蔡根
05
佛無象(一) 2007|蔡根
尺寸 45x28x115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佛無象(一) 2007|蔡根
06
書案風景 2008|蔡根
尺寸 420x120x90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書案風景 2008|蔡根
07
山上家園 2012|蔡根
尺寸 94x76x180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山上家園 2012|蔡根
08
庭園三折 2013|蔡根
尺寸 45x45x147cm, 45x45x147cm, 60x34x156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庭園三折 2013|蔡根
09
手印(一) 2012|蔡根
尺寸 199x33x230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手印(一) 2012|蔡根
10
地毯上的庭園 2019|蔡根
尺寸 290x80x60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地毯上的庭園 2019|蔡根
11
山居四則 2020|蔡根
尺寸 180x64x130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山居四則 2020|蔡根
12
遊園(一) 2022|蔡根
尺寸 65x65x218cm
媒材
複合媒材
前往m作品
遊園(一) 2022|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