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伴奏V
黃舜星
2017. 03. 04 — 2017. 03. 25
│展覽介紹
無伴奏V
黃舜星創作自述
「水」與「墨」的議題之於筆者,從1990年負笈歐洲學習時的「刻意迴避」、「欲語還羞」,返台任教後的「近鄉情卻」,到如今卻有「少小離家老大回」之感。
《無伴奏系列》發展至今已經超過十五個年頭,筆者除了延續之前,透過繪畫的語言(筆觸、線條、顏色等),思索形與色之間的關係(兩者不僅相互依存更可以獨立存在),也嘗試讓繪畫的元素與所在的空間產生對話,並對材料本身與基底材的物質空間進行一連串實驗與提問。
至2017年的「無伴奏V」,筆者內心思考的是如何更進一步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皴法」與傳統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的「線性」與「線質」獨立出來而成為個人創作的元素呈現。
所謂的「皴法」指的是:中國古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及綜合整理後,用筆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達出來的一種技法。「皴法」的運用在開始時不免有「模擬」與「擬真」的作用,除模擬出大自然山石的崎駿之美,更是畫家透過書法線性的書寫,整理與歸納出對山川樹石的記憶,並真實地呈現在畫作之上。歷經千百年歲月的演進與多位先賢畫家的演繹,「皴法」的表現早已超越原有附加於描繪山水的概念,進而是藝術家對外在自然事物的感悟下,對藝術美學的另一個層次的追求。
「皴法」源自於畫家對自然的觀察與體悟,傳承千百年至今,如何將此元素獨立出來,而有別於傳統的表達,除了展現特有的「形式美」外,被歸納的符號是否可以被解放與再解構,無論是書法中的書寫性線質,亦或是山水畫中藝術家藉著書法的筆意所演繹而出的「皴法」所呈現東方獨有的繪畫性表現,皆是現階段筆者努力與嘗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