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煉─當代水墨
王亮尹 、呂浩元 、吳繼濤 、林羿束 、章三 、陳弱千 、吳季璁
2002. 06. 29 — 2002. 07. 27

展覽介紹

碎碎煉─當代水墨
策展人/徐婉禎

「碎碎煉」是一個想為水墨畫找尋未來出路的展覽,拒絕將水墨視為單純的質材元素,目標是繼續發揚水墨自成體系的精神性美學,卻又能符合時代脈動與潮流,在兼顧傳統與當代的前提下,發展出屬於二十一世紀台灣當代的新水墨。以最傳統的「中鋒」堆疊出「積墨」的層次與深度,猶如日以繼夜守著爐火的道士,為了粹煉出箇中精華製成丹藥而潛心修練,散發直指筆墨核心的文人精神,故而將展覽命名為「碎碎煉」,藉以說明水與墨如何幻化重生的過程。

水墨以「文人畫」為主要代表經過歷代變革之後,最後以一種概括性的整體藝術呈現。「文人畫」的美學價值自成體系,然而,水墨近一百多年來的發展在曲折多舛的外在環境衝擊下,似乎僅由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等勉力維繫著。水墨不該只是承繼傳統而孱弱喘息,更應該有另一翻的改革作為,而創造水墨新生命,不應削足適履地迎合西方審美標準,更不該硬生生地將西方論述直接套用在分屬不同美學系統的水墨作品。一心一意要和西方「接軌」的結果,水墨將淪為區域性的邊緣,成為西方眼裡新奇的異國情調,只能跟隨西方美學價值不斷追趕而難以望其項背。

黃賓虹倡導的「積墨」畫法,或許提供一可能發展的途徑。「積墨」解決了當代事物難入水墨畫作的困境,擺脫「摹古水墨」給人垂垂老矣的故舊印象,能與現實生活不唐突地相銜接;產生的厚度與深度,較能避免「表現水墨」易生浮華的弊端;兼之「中鋒」守住水墨獨特美學的「筆墨精神」,使水墨特質不致隨「西化水墨」消彌無形。

展出的藝術家作品雖以「中鋒」、「積墨」為共同特性,但展現出的主題風格卻大相逕庭。王亮尹的作品,主題是簡單的「瓜」造型,粗看平淡,細看卻在筆墨堆疊中顯現層次的豐富;呂浩元的作品,「松」的姿態直挺、蜿蜒,佈局巧妙而變幻多端;吳季璁的「月光」作品,簡單的影像構圖卻透著深遠的意境;吳繼濤的作品,筆法秀麗嚴謹,傳統的題材經由「積墨」堆疊出不同於以往的生命活力;林羿束用水墨畫出外型像外星人的「忍者」;章三作品純真渾厚的韻力由內而外自然流露,線條呈現出穿透性深度;陳弱千的作品,以筆墨線條將山岩起伏動勢做了深度刻畫。

蘊含「筆墨精神」的「積墨」作品,復以契合時代語言的造型主題,是「碎碎煉」所欲呈現的內容。因為蘊含「筆墨精神」而能確立自我主體價值,因為「積墨」的特殊時間性流動而能使作品具有穿透性的深度,因為時代性語言的造型主體而拉近水墨與觀眾間的距離,於是「碎碎煉」當代水墨展有可能為水墨尋找出一條革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