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詩
陳庭詩|純粹浩瀚
01
關於陳庭詩 About Chen Ting-Shih

藝術家要多方面去探索與嘗試,再從嘗試中比較選擇,藝術是沒有終極的,所有的創作都是過程的選擇。

 

|陳庭詩1

 

|藝術家陳庭詩(1915-2002) 圖片來源:陳庭詩基金會

 

陳庭詩與台灣現代藝術「抽象化」的發展關係密切,試圖將東方精神融入現代形式中,2終生創作不輟,是台灣現代藝術史上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陳庭詩1916年出生於福建的官宦世家,幼年時因為一場意外造成聽力喪失,然而他憑藉著家族深厚的國學底蘊,以及少年時期接觸到徐悲鴻倡導引進的西方寫實主義,使他在中國傳統詩詞書畫及西洋寫實素描與油畫上都有相當的根基。

 

陳庭詩移居台灣後,1948至1957年間擔任省立台北圖書館館員,後受到西方現代及抽象藝術思潮的影響,決定辭去公職,專心致力於藝術創作。1958年,陳庭詩參與成立「現代版畫會」,並於1965年正式成為「五月畫會」的成員,在這段期間,他大量發表了以甘蔗板為主的抽象版畫,積極推動抽象藝術的改革。

 

 |陳庭詩,〈夢在冰河 #9〉,1974,63x63cm,版畫、紙本

 


陳庭詩,〈夢在冰河 #9〉,1974,63x63cm,版畫、紙本
更多
   

 

陳庭詩不僅對中、西方現代抽象形色有獨到的見解,在近七十歲高齡時更投身立體鐵雕創作,他撿拾拆船廠的廢鐵零件為素材,以抽象的造形思維拼裝焊接作品,是台灣焊接雕塑的領航者。陳庭詩終其一生都與藝術相伴,國內外參展及獲獎無數,於2002年北美館展覽籌措期間因病過世,享年八十歲,歷年重要展覽部分包括:「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59/1961/1963/1965/1971)、「現代版畫展」(1959-1966)、「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1970/1972)、「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1972/1974)、台灣省立美術館「陳庭詩八十回顧展」(1993)、「台北雙年展」(1996)、法國卡萊美術館/西班牙大西洋美術館「20世紀金屬雕塑展」(1998-1999)、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2002)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2005)。獲獎部分包括:「第一屆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獎」(1970),「中華民國第八屆畫學會金爵獎」(1971),「李仲生基金會第六屆現代繪畫成就獎」(1999)。另外在著作部分,陳庭詩的立體鐵雕作品〈約翰走路〉收錄至法國著名藝評家Ferrier撰寫的《二十世紀的藝術》(Art of the 20th century)一書中,與國際雕塑大師奇利達(Chillida)、塞撒(Cesar)同列,是唯一出現在書中的亞洲藝術家。

 

 |陳庭詩,〈相對〉,1980s,80x39x20cm,鐵

 


陳庭詩,〈相對〉,1980s,80x39x20cm,鐵
更多
   

 

陳庭詩一生涉略的藝術創作包括國畫、書法、金石雕刻、木刻版畫、抽象版畫、油畫、壓克力畫作以及立體鐵雕等,然而在藝術專業領域中,他最為突出且最受推崇的成就仍然集中在抽象版畫和立體鐵雕。

 

陳庭詩的版畫和雕刻是他藝術生涯之兩極,他恆常以此滿足他自己視覺和觸覺兩種不同的表現慾望。

 

|藝術家 楚戈3

 

雖然陳庭詩所涉略的藝術種類如此豐富,但在藝術真正專業的領域中,國內海外藝術界最推崇和尊譽的,仍然只指向這兩者,一為一九六五年後風格簡明,意象獨特的抽象藝術版畫,還有另一項是他晚年大量驚人、變化莫測的立體鐵雕。

 

|藝術家 劉高興4

 

陳庭詩的抽象創作風格,在形式上由抽象版畫轉變成立體鐵雕,但在內容上,都同樣保持其純粹性、穩重性以及混沌浩瀚且大氣磅礡之情等性格,5藝術家李錫奇曾如此評論:「他與現代藝術極度的契合,卻仍保有那份恆久的東方情感,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寫實與抽象,而創見了獨特的『陳庭詩風格』。」6

 

 

 

 

1鄭惠美,《神遊‧物外‧陳庭詩》,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87。
2黃才郎,〈氣勢磅礡的心音體驗 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序〉,《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頁4。
3楚戈,〈人性與物性 陳庭詩的版畫及雕刻藝術〉,《陳庭詩美術作品續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120。
4劉高興,〈圓化高雄藝術的鐵漢─談陳庭詩鐵雕藝術的創作〉,《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34。
5高燦興,〈無言的光輝─談陳庭詩的鐵雕藝術〉,《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23。
6 李錫奇,〈因版畫結緣的摯友陳庭詩〉,《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33。
02
抽象版畫 Abstract Prints

至於陳庭詩的成就,是把東方精神融入現代形式之中,在國內現代版畫家中,算是第一人,這種東方繪畫精神,很容易走入固定的老套,陷入傳統的觀念裡,而陳庭詩的畫不會令人發覺任何傳統的包袱。

 

|藝術家 楚戈1

 

 |陳庭詩,〈晝與夜 #79〉,1983,60x60cm,版畫、紙本

 


陳庭詩,〈晝與夜 #79〉,1983,60x60cm,版畫、紙本
更多
   

 

陳庭詩早期的木刻版畫以寫實的人物及景色為主,在對日抗戰期間,他以「耳氏」為名響應「藝術救國」運動,對日抗戰結束後,陳庭詩多次來台,仍繼續發表政治批判與揭露社會弊案的作品,但不被當時的社會氛圍所允許,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庭詩曾一度被拘捕,事件過後他進入到圖書館擔任公職,進入了靜默的圖書館時代。

 

五十年代的台灣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國內藝壇吹起了現代及抽象浪潮,1957年四十二歲的陳庭詩決定辭去圖書館的公職,全心投入藝術創作,同年「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相繼成立,1959年陳庭詩加入「現代版畫會」,他的藝術表現也邁向新的階段。

 

「中國現代版畫會」的成立,可說是陳庭詩藝術生命裡一個重要的歷程。從此他才開始進入「現代」藝壇,接觸「現代」藝術,從事「現代」版畫的創作,而結束了他「耳氏」時代的木雕創作。

 

陳庭詩在「耳氏」時代的作品是傳統的、寫實的,完全在表現一些普通的人生及自然景物,技巧成熟而老練,他願意放棄他傳統的木刻成就,而以另一種不同的現代繪畫精神來從事版畫的創作,是很難而且需要很大的動力與勇氣。

 

|藝術家 李錫奇2

 

就陳庭詩的藝術生命中,在版畫上有三個很重要的突破:第一個就是使用甘蔗板當媒材,質感很好;第二個是可以有無限的張力,畫作可以做很大,向他刻的一塊一塊,可以無限的延伸,在一般的版畫家作品裡,很少發現可以像他的作品張力發揮得那麼大;第三個是他從中國金石碑拓裡找到靈感,他從其中找到這種既有東方精神,又是中國傳統的特色。

 

|藝術家 李錫奇3

 

甘蔗板的使用

 

陳庭詩在版畫上的突破之一是使用了台灣特有的甘蔗板,他不是第一個使用甘蔗板製作版畫的藝術家,但卻是將其發揮到極致的藝術家。甘蔗板是由甘蔗壓榨後的蔗渣製成,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甘蔗板大都作為建築隔間使用,由於易碎易破的特性,甘蔗板無法細刻,與過去在細膩刻畫木刻版畫有所不同,在陳庭詩反覆嘗試下,不再以雕刀挖刻為主,轉而以撕、剪、折、切的手法,如拼紙般拼貼甘蔗板,構圖上從「線性」轉為「面性」表現發展,創造出更為簡潔有力的空間結構與形體造形。4

 

大面積的甘蔗板無法以機械印製,只能手工拓印,陳庭詩手持滾筒,塗上油墨,在白色棉紙拓印的過程中,撕裂的甘蔗板產生如甲骨的裂紋,拓印的細紋也有金石碑帖的效果。

 

 |陳庭詩,〈晝與夜 #79〉(局部),1983,60x60cm,版畫、紙本

 


陳庭詩,〈晝與夜 #84〉,1983,92.5x92.5cm,版畫、紙本
更多
   

 

思想領導技法,陳庭詩以方、圓組構出的黑白抽象畫,氣勢撼人,那是他用雕刻刀在甘蔗板上挖刻,比起西方的金屬版或石版更能表現大面積的塊面,同時為捕捉鐘鼎彝器或甲骨上龜裂的美感,他又將甘蔗板擊破,再以手工拓印出納殘破、蒼古的時間痕跡,是西方以機械印製版畫所無法達到的境界。而這種東方有機的美學思維也完全不同於西方。

 

|藝評家 鄭惠美5

 

形塊與色

 

在1963年前後,陳庭詩對板材的處理,逐漸出現「面性」的思考,而「面」所帶來的,則是一個更為簡潔有力的結構與造形手段。

 

|藝評家 蕭瓊瑞6

 

陳庭詩全心投入現代版畫創作,經過四、五年的摸索及實驗,逐漸從「線性」、「具象」的傳統木刻版畫表現思維,演變成「面性」、「抽象」的蔗板版畫創作模式,創作主題也由人世田園的批判與歌頌,提升至宇宙太空的抒懷與寄情。7

 

陳庭詩在1964年至1980年代中期的抽象版畫創作,被認為是他版畫創作的全盛時期,代表系列包括:《圖騰》系列、《零度之下》系列、《意志》系列、《晝與夜》系列、《夢在冰河》系列等。

 

此時期的抽象版畫作品,在造形上以不規則的矩型與象徵日月的圓形為主,形塊間彼此交錯、並置,塊面產生裂痕,邊緣處也呈現缺口,在顏色上主要由墨、白、紅、金、藍等五種構成,陳庭詩最初以墨色為主,透過手工控制濃淡變化,後來逐漸增添了紅色、金色和藍色,而在形塊間的「留白」,也成為作品中重要的視覺元素。

 

從造形與顏色上的特徵可以看出陳庭詩受到了中國書法、甲骨鐘鼎和金石碑帖的影響,包括濃淡有致的墨韻使用、以矩形來實驗金石碑帖的構圖,以及從甲骨卜紋及碑石拓印中取得裂紋缺口的靈感等。

 

 |陳庭詩,〈零度以下 #13〉(局部),1985,90x90cm,版畫、紙本

 



陳庭詩,〈零度以下 #13〉(局部),1985,90x90cm,版畫、紙本
更多
   

 

自我風格確立之後的陳庭詩,其造形的語言,頗為單純,幾可化約為不規則的矩形與圓形兩類。然而單純卻不單調,在形與形的不斷推移中,大塊假我以文章,陳庭詩賦予了這些元素彼此的生命力量,與多樣的面貌。

 

而在色彩方面,投入現代版畫追求初期的陳庭詩,或許曾經一度企圖將明亮的色彩,帶入原本較為單調的黑白木刻版畫中,也曾經想將色彩深淺變化的繪畫性,帶入現代版畫中……然而,這種色彩的追求,在1963年前後個人代表性風格形成的時刻,以完全改變方向,陳庭詩已經覺悟到:版畫拓紙的單色效果,其色彩單純的強度,只要處理得宜,事實上可以遠遠超過那些複雜多樣的色相。

 

|藝評家 蕭瓊瑞8

 

陳庭詩靜觀自然,在無聲的世界獨自跋涉,他反覆表現晝與夜、陰與陽、日與月、天空與大海、生命與死亡,9他以純粹抽象的方式嘗試述說浩瀚天地的自然秩序,形塑了他大塊磅礡、氣勢雄渾、圓缺並置的美學風格。藝術家方振寧如此評論:「越是原始的雛形,越是最初的衝動,越具有單純、簡潔、粗獷的美感,作為問道者的陳庭詩,步入了思維的最高境界。」10

 

寂靜和單純是陳庭詩版畫的特色,他不用技巧的花招眩惑觀者的視覺,去繁就簡,在平淡中以掌握自然的秩序。

 

|藝術家 楚戈11

 

面對著陳庭詩的巨幅版畫,尤如面對浩茫的蒼穹,那如聞驚雷,石破天驚的氣勢,把我感覺陣陣推向無限遙遠的寂靜空間,用版畫表現世界的本源,其風格顯示了藝術生命的自我完善。

 

|藝評家 方振寧12

 

 

 

 

1楚戈,〈陳庭詩藝術評論〉,《陳庭詩美術作品續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109。
2李錫奇,〈因版畫結緣的摯友陳庭詩〉,《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28。
3李錫奇,〈因版畫結緣的摯友陳庭詩〉,《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28。
4蕭瓊瑞,〈靜聽天籟‧推移大塊─現代繪畫運動中的版畫家陳庭詩〉,《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頁33。
5鄭惠美,《神遊‧物外‧陳庭詩》,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55-56。
6蕭瓊瑞,〈靜聽天籟‧推移大塊─現代繪畫運動中的版畫家陳庭詩〉,《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頁33。
7林柏欣,〈寓形宇內復幾時:陳庭詩現代版畫的宇宙圖式與文化意涵〉,《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頁59。
8蕭瓊瑞,〈靜聽天籟‧推移大塊─現代繪畫運動中的版畫家陳庭詩〉,《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頁36。
9方振寧,〈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看台灣版畫家陳庭詩之作〉,《陳庭詩美術作品續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129。
10方振寧,〈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看台灣版畫家陳庭詩之作〉,《陳庭詩美術作品續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129。
11楚戈,〈人性與物性 陳庭詩的版畫及雕刻藝術〉,《陳庭詩美術作品續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120。
12方振寧,〈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看台灣版畫家陳庭詩之作〉,《陳庭詩美術作品續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頁129。
03
立體鐵雕 3D Iron Sculpture

陳庭詩的鐵雕作品,往往表現「似人非人」及「是物非物」的禪意,這是他從極為深厚基礎的平面繪畫中,找尋再出發的形式邏輯,非但建立了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之間的關係,同時也重新追求他晚年的藝術人生新價值。

 

|藝術家 高燦興1

 

自1980年陳庭詩移居台中以後,創作重心逐漸移轉到立體鐵雕,作品多以抽象造形呈現,表達他對空間與結構上的自由美感,同時透過廢棄媒材的運用,展現出他對物件的原始深情與他個人的生活痕跡。

 

到了晚期(約70歲以後),他真正成為以心境取代技術去戲耍鋼鐵的頑童。他捨棄技術,完全以成熟過人的思想與觀念去創作,如此得以高超而自由的獨特美感,創造出非凡的「心靈鐵雕」,這才顯現出偉大成熟的藝術家本色。

 

|藝術家 高燦興2

 

陳庭詩的創作媒材大多來自高雄拆船廠,他時常南下高雄拆船廠購置廢鐵零件,高雄拆船廠在全盛時期約有兩百多家,各式廢鐵、鍋爐、車葉、絞鍊等媒材堆積如山,陳庭詩曾說:「工人拆船,分裂鐵皮,為求方便,無美觀計畫,而拆下之鐵塊並無規則,反而極具美感,美術上可貴的就是講求自然,非可矯揉造作。」3陳庭詩從中尋找挑選,對他來說,那些損毀、被切割又被擠壓過的媒材反而更具造形,他也因為惜物的心態,對於廢材即將被銷毀感到不捨。

 

陳庭詩喜歡的是那些經過歲月輾過的廢鐵,粗獷有力,鏽痕斑斑,殘缺得渾然天成,與他本人的氣質,完全吻合,醜而美,不花俏,不厭俗。粗獷的、塊狀的是他版畫的特色,廢船上的解體廢鐵正好與他一貫追求的創作美學一致,而且價格又不昂貴,對於沒有任何雕塑設備的他,最適合不過了。

 

|藝評家 鄭惠美4

 

以下介紹陳庭詩立體鐵雕時期的五件作品:〈結〉(1980年代)、〈相對〉(1980年代)、〈圖騰〉(1980年代)、〈涅槃〉(1983)及〈堡〉(1987)。

 

 |陳庭詩,〈結〉(局部),1980s,29x21x45cm,鐵、木

 


陳庭詩,〈結〉,1980s,29x21x45cm,鐵、木
更多
   

 

〈結〉(1980年代)結合了「木」與「鐵」兩種媒材,在造形上,藝術家以鐵條綑綁、纏繞著一塊漂流木,底座的圓形鐵盆承載了漂流木,作為作品穩定的基底。作品取名為「結」,從圓形鐵盆湧現而出的鐵條,如同意念的生長一般,鐵條以綑綁和穿刺的方式,深深扎根於漂流木中,如同將其內心渴望及欲望牢牢捆綁住,整體粗獷質樸,透露出對於渴望和追求的深層思考。

 

 |陳庭詩,〈相對〉,1980s,80x39x20cm,鐵

 


陳庭詩,〈相對〉,1980s,80x39x20cm,鐵
更多
   

 

〈相對〉(1980年代)在造形上是以一面豎立的長方形鐵板與一面包覆鏟型鐵板相立而成,豎立的長方形鐵板原本是燒烤架,保留了兩側的把手,這個造形不僅來自於功能性的實用,同時也隱含著一種守護的力量,另一面的鏟型鐵板以開放且包容的樣貌展現,形成了與前者截然不同的氛圍,這種對比呼應了作品名稱「相對」,一種外觀形式上的互補,也是一種心理狀態上的對話,兩者面面相覷,將堅毅保守和溫和開放的概念巧妙結合。

 

 |陳庭詩,〈圖騰〉(局部),1980s,58x16x88cm,鐵

 


陳庭詩,〈圖騰〉,1980s,58x16x88cm,鐵
更多
   

 

〈圖騰〉(1980年代)中央是一片粗痕斑駁的厚實鐵片,上頭懸掛著一支大型板手及鉗子,左右兩端是光滑削尖的犁頭,平衡對稱的造形就像是一對翅膀,不同形式的鐵製材質堆疊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十字記號,加上其後的半圓形鐵圈,似是一暈光圈,成為了藝術家心目中的〈圖騰〉。

 

〈圖騰〉以不同形式鐵片及現成物相互交疊,營造出一種莊嚴且敬畏的氛圍,彷彿是參與傳統祭拜或悼念祖靈的神聖儀式,同時,陳庭詩巧妙地保持了獨特的風格,透過精湛的器物組合焊接,展現出簡潔質樸的一面。

 

 |陳庭詩,〈涅槃〉(局部),1983,49x51x11cm,鐵、木

 


陳庭詩,〈涅槃〉,1983,49x51x11cm,鐵、木
更多
   

 

〈涅槃〉(1983)以垂直豎立的圓形木製砧板為造形主體,砧板中間打入呈方陣排列的九個鐵釘,底部以長方形鐵板穩固基底。陳庭詩保存了砧板長年的使用痕跡,除了圓形本體隨著時間扭曲變形,表面也充滿汙漬裂痕,陳庭詩為此件作品取了一個與佛法禪思相關的名字──「涅槃」。

 

圓形是一種無始無終的形狀,被視為生死輪迴的象徵,而在圓形砧板中央的方陣鐵釘則暗示著秩序和穩定,陳庭詩似乎想在循環中找到那穩定的平衡點,也代表著對於涅槃的追求,希望得到開悟、解脫與自在的圓滿,達到超越生死與塵世的寂滅境界。

 

陳庭詩信手拈來,只在一塊舊的切肉、切菜的砧板上,釘上九個銹鐵釘即成。其實這是陳庭詩十分富有禪味的作品。廢棄的切肉砧板,代表著放下屠刀,嵌上去的鐵釘造形又像是出家人的戒疤。砧板/屠刀,鐵釘/戒疤,作品的整體意象,隱藏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禪思哲理。

 

|藝評家 鄭惠美5

 


陳庭詩,〈堡〉,1987,113x66x45cm,鐵
更多
   

 

〈堡〉(1987)是由豎立的鐵板焊接彎曲而成,廢棄的鐵板經過藝術家裁切、敲打及焊接,每一處的連結點都是藝術家細心構思和巧妙布局,這座簡約而成的堡壘,看似簡單卻散發著獨特的美感。〈堡〉不僅僅是一座外觀像碉堡的作品,更象徵著藝術家心中的一處堡壘,一個承載和捍衛內心理想的象徵。

 

 

 

 

1高燦興,〈無言的光輝─談陳庭詩的鐵雕藝術〉,《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23。
2高燦興,〈無言的光輝─談陳庭詩的鐵雕藝術〉,《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25。
3劉高興,〈圓化高雄藝術的鐵漢─談陳庭詩鐵雕藝術的創作〉,《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200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37。
4鄭惠美,《神遊‧物外‧陳庭詩》,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100。
5鄭惠美,《神遊‧物外‧陳庭詩》,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122。
04
出版紀錄 Publications
 

陳庭詩(1915-2002)
《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
2005
30x23cm (224頁)
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

更多
   
 

陳庭詩(1915-2002)
《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
2002
30x23cm (242頁)
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更多
   
05
展場紀錄 Exhibitions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6
藝術家介紹 about artist
陳庭詩
陳庭詩
Chen Ting-Shih

陳庭詩與台灣現代藝術「抽象化」的發展關係密切,試圖將東方精神融入現代形式中,從抽象版畫到立體鐵雕,終生創作不輟,是台灣現代藝術史上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2002
逝世於台中
1965
加入「五月」畫會
1958
參與創立「現代版畫會」
1948
任職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今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1915
出生於中國福建長樂
個展
2005
【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
2002
【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1999
【全方位藝術家─陳庭詩】,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台北,台灣
【陳庭詩廢鐵雕塑展】,首都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1998
【陳庭詩鐵雕與現代詩對話】,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台北,台灣
1997
【陳庭詩繪畫、書法、版畫、鐵雕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1995
【大現無形、大聲無書鐵雕展】,帝門藝術中心,高雄,台灣
1994
【陳庭詩1994個展】,首都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1993
【陳庭詩個展】,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台灣
【陳庭詩八十回顧展】,台灣省立美術館,台中,台灣
1992
【陳庭詩的現代雕塑展】,新生態藝術環境,台南,台灣
【詩人的迴響─陳庭詩個展】, 雄獅畫廊,台北,台灣
1991
【陳庭詩彩墨畫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1990
【陳庭詩彩墨、書法、雕塑展】,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台灣
【庭院深深有詩─陳庭詩個展】,串門藝術空間,高雄,台灣
【陳庭詩書畫雕塑展】,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1989
【陳庭詩個展】,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台灣
【陳庭詩個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陳庭詩水墨展】,御書房藝廊,高雄,台灣
1988
【陳庭詩水墨展】,御書房藝廊,高雄,台灣
【陳庭詩彩墨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1987
【陳庭詩水墨雕塑展】,藝術家畫廊,台北,台灣
【陳庭詩美術回顧展】,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台灣
【陳庭詩個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1985
【陳庭詩版畫展】,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台灣
【陳庭詩鐵雕特展】, 帝門藝術中心,高雄,台灣
1983
【陳庭詩版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台灣
1981
【陳庭詩版畫水墨畫個展】,名門畫廊,台中,台灣
1980
【陳庭詩版畫水墨畫個展】,藝術家藝廊,台北,台灣
1975
【陳庭詩版畫水墨畫個展】,藝術家藝廊,台北,台灣
1974
【陳庭詩版畫‧水墨畫展】,鴻霖藝廊,台北,台灣
1973
【陳庭詩個展】,中華文化中心個展,紐約,美國
【陳庭詩個展】,聖地牙哥美術館,紐約,美國
1971
【陳庭詩水墨畫初展】,凌雲畫廊,台北,台灣
1970
【鐵雕巡迴展】,耕莘文教院,台北,台灣 / 台中美國新聞處,台中,台灣 /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 台灣新聞報畫廊,高雄,台灣
1968
【陳庭詩個展】,魯茲畫廊,馬尼拉,菲律賓
【陳庭詩個展】,格羅斯里畫廊,墨爾本,澳洲
1966
【陳庭詩個展】,史丹佛大學華語研究所,台北
07
作品選件 Selected Works
01
夢在冰河 #9 1974|陳庭詩
尺寸 63x63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夢在冰河 #9 1974|陳庭詩
02
意志 #12 1981|陳庭詩
尺寸 60x60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意志 #12 1981|陳庭詩
03
晝與夜 #79 1983|陳庭詩
尺寸 60x60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晝與夜 #79 1983|陳庭詩
04
晝與夜 #80 1983|陳庭詩
尺寸 60.5x60.5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晝與夜 #80 1983|陳庭詩
05
晝與夜 #84 1983|陳庭詩
尺寸 92.5x92.5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晝與夜 #84 1983|陳庭詩
06
零度以下 #13 1985|陳庭詩
尺寸 90x90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零度以下 #13 1985|陳庭詩
07
落磯山雪景 1974|陳庭詩
尺寸 43x62.5cm
媒材
紙本作品
前往m作品
落磯山雪景 1974|陳庭詩
08
1980年代|陳庭詩
尺寸 29x21x45cm
媒材
其他媒材
前往m作品
1980年代|陳庭詩
09
相對 1980年代|陳庭詩
尺寸 80x39x20cm
媒材
其他媒材
前往m作品
相對 1980年代|陳庭詩
10
圖騰 1980年代|陳庭詩
尺寸 58x16x88cm
媒材
其他媒材
前往m作品
圖騰 1980年代|陳庭詩
11
涅槃 1983|陳庭詩
尺寸 49x51x11cm
媒材
其他媒材
前往m作品
涅槃 1983|陳庭詩
12
1987|陳庭詩
尺寸 113x66x45cm
媒材
其他媒材
前往m作品
1987|陳庭詩